一二九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事变?

一二·九运动 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 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一二九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他们在东北地区推行殖民地化统治的同时,利用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华北大地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向劳动大众发出抵御侵略、保卫华北的号召。1935年,中共河北省委多次发出通知、宣言,要求华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并对北平市领导机构进行改组,从政治上和组织上加强了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

一二九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很快占领了东三省,并窥视华北平津,但是国内却还在打内战,围剿共产党工农红军,各界爱国人士纷纷起来呼吁,要求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于是北平就爆发了一二九爱国游行示威运动。

一二·九运动的历史背景:

日本于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发。1933年爆发长城抗战,热河被日军占领。1935年6 、7月间通过“秦土协定”控制察哈尔省。

同年10月指使殷汝耕在冀东建立“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国民党政府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对应这一局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于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救国。

一二·九运动爆发的背景:华北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下令不准抵抗,日军很快占领了东北全境,直逼华北。1935年7月6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遵照蒋介石的旨意,签订了屈辱卖国的《何梅协定》。华北局面势如累卵,危在旦夕。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殷汝耕等在华北五省搞所谓“自治”,逼迫软弱的国民党政府接受“华北特殊化”。蒋介石政府仍一味坚持其“不准言抗日”的政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妥协退让,让各界爱国人士痛心疾首,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们为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危亡而日夜忧虑。

一二·九运动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接着又向华北发动了新的侵略。

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控制察哈尔,并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

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竟准备于12月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失地丧权,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

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6000余人,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国民党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30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10日,北平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